洋为中用还是重拾传统中国家长教育子女陷困惑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四面八方向家长涌来:国外的、国内的、现代的、传统的……过多的观念和做法让家长们感到无所适从。

“5+2”等于混乱?

刘芳有一个10岁的儿子,为了能让儿子上一个更好的学校,她让儿子在姥姥家附近的一所重点小学上学。最初,家里人并没有什么感受,但是随着儿子年级的增高,刘芳和家人都感到:这个孩子是越来越难带了。

原来,孩子的姥姥坚信男孩子一定要严加管教,因此,除了学习,基本不让孩子有其他活动,而刘芳则认为应该让孩子自由发展,让他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这样,从周一到周五,孩子在姥姥家被看管得像个机器人,周末回到自己家后就像出笼的小鸟,一个劲儿地疯玩。

“人家都说现在的教育是‘5+2’等于‘0’,在我们家是‘5+2’等于‘混乱’”,刘芳说。

其实,这种混乱不只出现在刘芳这一个家庭中。随着整个社会对教育的不断重视,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当成家庭的头等大事。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照搬外国理论希望学校把座位排成圆形

谭女士跟随丈夫在美国做了两年的“陪读夫人”,觉得美国的基础教育相当不错,回国以后决定要用美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于是谭女士先是当起了“全职妈妈”,像美国家庭那样让自己的孩子在家中度过学龄前。

该上小学了,谭女士把孩子送到学校。但是,她同样希望学校能像她那样给女儿一个美国式的教育:她要求女儿上课的班级也要像美国那样,把桌椅板凳摆成圆形;她要求老师在她的女儿不想写作业的时候就别留作业。

她的要求被学校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老师向她解释,中国学校跟美国有很大不同,老师如果满足了谭女士的要求,一定会引起其他家长的不满。没想到,老师的解释换来了谭女士的一大摞美国教育理论书籍,她十分不满地希望老师“多学习、提高”。

几个回合下来,谭女士和学校的沟通完全进入了水火不相容的状态,学校甚至提出让谭女士把女儿接回家自己教育。

“这种完全不考虑国情直接照搬美国教育经验的做法,只能给孩子的学习过程带来更多的障碍”,清华大学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研究员晏红说。

最终,谭女士没有把女儿接回家,但是她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始终无法畅通,女儿的学习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其实,并不仅仅是有国外生活经验的家长才会追随国外的教育理论。

赵伟住在北京郊区的一个“高尚小区”,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他每天不远几十公里把孩子送到一所收费很高的私立幼儿园,女儿上小学了,他又把她送到一所中德国际学校,“中国的学校教育观念太落后了”。

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成了家长们想的更多的问题,“以前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国家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只能接受什么样教育,现在可以选择的机会多了,我一定要给女儿选择更好的。”赵伟说。

重拾孔孟之道家里定下传统家规

与那些完全信奉国外理论的家长不同,有些家长认为现在中国的教育之所以令人不满,根本原因就是“忘记了传统”。

刘芳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

为了让外孙少受社会上“歪风邪气”的影响,这位姥姥在家里制订了严格的家规:长辈说话的时候绝不能插嘴顶嘴、吃饭时必须由长辈先动筷子、每天观看什么电视节目由长辈决定……

姥姥收集了各种报纸杂志中有关中国传统家教的文章和故事,经常给外孙读,还规定外孙每天背诵两首唐诗。这样,外孙被姥姥调养成了一个极为乖巧的孩子,邻居也经常夸奖孩子懂礼貌。

但是姥姥这种回归传统的实验,还没有走出家门就失败了。孩子被姥姥努力培养出来的乖巧在孩子父母和一些叔叔阿姨眼中成了木讷、严肃、没有活力,每到周末,刘芳就会尽可能地给孩子放假。

现在让刘芳和孩子的姥姥都更为担心的是,他们发现规范在这个小孩心目中已经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威信的东西。

不少专家指出,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确实有其精髓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很多教育规范是在没有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无疑是不适合的。

孩子成长最大的危害是家长的教育观念混乱

“在社会转型期做一个家长确实很难”,清华大学的晏红老师说,面临飞速的社会变化,家长自身就面临着很多冲击,他们早年形成的某些价值观在这个时候也会出现动摇。

一位退休的老教师说,孩子成长最大的危害是家长教育观念的不稳定和不统一,“任何一种教育理念总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只要发挥这些因素总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在这种社会快速变动的时期,家长的动摇其实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晏红说,家长们之所以动摇,是他们看到的是事物的两个极端,当他们发现一个极端走不通时,就会跑向另一个极端,“对于家长来说,更重要的是尽快找到各种极端观念的融合地带,这样才不会偏离生活很远”。